歷史簡介 

光復後,都市計畫沿用日據時土地混合使用的概念,附近劃設為工業區。糖廠由台糖公司接收後不久即停止製糖,轉為倉儲使用,但附近以糖業剩餘產能為中心的相關產業如化學、化工、食品加工、紙業等中小型工廠仍然盛行。四○年代中國時報社的前身「徵信新聞」接收台糖倉庫展開報頁,吸引了週邊印刷產業的聚集。 六、七○年代起鐵路運輸之便吸引了成衣批發業者的聚集。在台北的發展歷史中,大理街附近區域一直扮演著生產的角色,直到近年來產業環境改變、城市發展東移,一度繁盛的「會社尾」生活圈及工業地景逐步沒落,實質環境品質也因人口聚居、建物密集興建後逐漸降低,公共設施無法服務居民的生活機能,而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邊緣。 在大理街社區居民抗爭反對療養院設立,到爭取鄰里公園,保存台灣最北的製糖遺構之臺北糖廠建物,古蹟本體倉庫由紅磚疊砌,拱門、梯形柱及大跨距構架為其特色,民國92年9月23日公告指定市定為106號古蹟。

回列表